老克勒带你兜马路啦 一起逛逛风情万种的五原路
有人说,在五原路的东段,你时常可以看见衣着光鲜的时髦女郎;而在西段,这种感觉是绝对隐藏在梧桐深处的。走进去,你才可以了解。在这条路上,有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,有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弄堂小学,还曾经有过上海最大的露天菜场。
看看新闻旗下“看懂上海”微信平台联合湖南街道,推出“老克勒带你逛马路”系列活动,第一站就选在了五原路。6月5日上午,我们邀请到了优秀历史建筑人文学习团队负责人陶云飞、陈理兆、陈伟敏三位老师,带领十几位通过网上报名的网友,一起边逛边讲五原路上的故事。
队伍一行首先来到370弄,这里有着四幢英式风格的民宅,陈伟敏老师介绍这几栋房子均建于上世纪30年代,属于典型的英式设计,房屋为尖顶,并有烟囱,每幢房子均有室外楼梯通向大门。
五原路314号,也可以说是“孩子们的乐园”,这里过去是“中国福利会幼儿园”,现在是中福会和宋基会的办公所在地。
在中福会门前,陈理兆与陈伟敏老师介绍道中国福利会由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建。其前身是保卫中国同盟,1946年1月保卫中国同盟迁到上海,后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。
这幢独立式花园住宅,建于1932年,有三层,入口处有宽大的门廊。
五原路283-285号也是一幢有很多故事的花园住宅,陈伟敏老师介绍这幢房子建于1946年,抗战前,这里曾是“意大利俱乐部”,后来被上海滩著名的私人钢铁大王朱恒清买下,重新翻造,直到1948年,才建成这幢四层楼高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独立式花园洋房。
1930年,朱恒清开了一家店——恒馀铁号,生意越做越大。1940年,朱恒清感到单纯经营铁号总是要仰人鼻息,看外国人脸色吃饭。于是在他的发动下,联合了几十家大小铁号,成立了茂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。
文化大革命期间,朱家被扫地出门,朱恒清后一任太太谢慧芬(家庭教师),在12月与他离婚。1982年谢慧芬与朱恒清复婚,谢慧芬此时已100多岁,一家人终于搬回了五原路。直到现在,朱家的后人们依旧居住在这里。
五原路288弄3号的英式小洋楼,是“三毛之父”张乐平先生的故居。如今,故居对外不开放,弄堂内的墙壁上,绘满了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形象和张乐平的生平介绍。
据陈伟敏老师介绍,张乐平喜欢孩子,冯雏音就为他生了一堆孩子,大大小小、男男女女总共7个,从高到低站一排,好排一场“音乐之声”了。上官云珠的堂兄韦布和张乐平是邻居,他们家里孩子也很多,有8个。张家住楼上,韦家住楼下,正好是“七上八下”。于是,他们那幢小洋楼,成了五原路288弄里著名的“儿童乐园”。
258号的自由公寓,可以说是犹太人留给上海的又一个“宝贝。
陈伟敏老师说,公寓建于1937年,是上海滩著名的袖珍公寓。与上海众多公寓建筑相比,是少见的不临街的公寓,闹中取静,幽静雅致。建筑风格属于上世纪流行于全球的“Art deco”(装饰艺术风格),公寓规模虽然较小,但是,建筑师仍精心设汁了建筑的每个细节,而且既合理又完美,小中见大,不愧为公寓设计的精品。
来到五原路的东段,在与乌鲁木齐路相交的路口,陶云飞老师介绍说这里曾经有一个很大的马路菜场,规模相当大,西段一直延伸到永福路,是方圆数里菜蔬的集散地。1980年初,五原路又成了真正的自由市场,地摊货摆到了案板上。
现在的五原路,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格调,马路菜场约在十几年前就搬走了,几乎同时,每逢夏季就要来闹一番的,西段西瓜集市也被取缔了。
五原路81弄里有一所弄堂小学叫“鹏成”小学,这里也是陶云飞老师曾经上学的地方。尽管时间已经过了半个世纪,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。
学校场地狭小,操场是一个小花园改建的。但当时的课外活动却是十分丰富。陶云飞老师还展示了一张手绘图,向我们介绍他曾经玩过的踩高跷。
五原路不长,但有故事的老洋房却很多,6月5日,“看懂上海”的网友花了半天的时间,跟随三位老法师一起逛了逛这条“风情万种”的马路,听听这些老房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,令今天参加活动的网友们获益匪浅。这也正是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:传承老上海的文化,让这些珍贵的记忆能够在新媒体的平台得以延续。
我们的第一期兜马路活动发布后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响应,报名的朋友超过了百人,由于人数限制,这次只有15位幸运的网友得以参加这个活动,没有报名成功朋友不要着急,现在起我们每个月都将挑选一条马路或一栋房子,邀请老克勒带着大家一起走在也许你很熟悉的道路上,听或许你从未知晓的故事。下次活动时间,请注意关注我们微信发布的报名通知哟。